宝鸡民营钛企业发展史 |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3-04-07 | 浏览:3608次 ] |
今天的宝鸡钛工业已成为宝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营钛企业已占据了行业发展的半壁江山,但现在的钛二代、钛三代们有谁还记得四十年前的一群有志年青人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如今这批人已经步入老年,有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很多人的名字已经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需要记住他们,没有他们当年所迈出的开创性一步,就没有宝鸡钛工业的今天。谨以此文纪念逝去的一代钛业人。
在宝鸡马营镇南端秦岭山脉的一个山沟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唯一一家以从事钛材生产和加工为主的专业厂家在此兴建。这里集中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钛材品种和最权威的科研机构。至改革开放初期,钛材年生产能力达到近千吨,并创立了国际知名的“宝鸡钛”品牌。这为宝鸡民营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技术、物资资源。可以说,每一家民营钛企业中最少都有一个国营企业技术人员的身影。这也是宝鸡钛谷产业集群只能在宝鸡马营镇崛起的唯一原因。 一、初创期 (1984年—1995年) 宝鸡第一家民营钛工业企业宝鸡市鸡峰钛设备厂创建于1984年12月,当时企业员工20多人,拥有车床、刨床、拉网机、剪板机、电炉等生产设备8台套,年产小型钛设备100多台套,年产值50多万元。同期围绕着钛设备的生产加工到1990年又涌现了如宝鸡宝钛化工钛设备厂、宝鸡金台钛设备厂、宝鸡县福利钛设备厂、宝鸡眉县风机厂、宝鸡双扶钛设备加工厂等12家相关企业。当时民营企业总的特点是规模小、生产设备简陋、生产能力弱,民营钛企业从业人员不足500人,年产值约2000万元。 1990年至1995年,宝鸡民营钛企业继续围绕钛设备生产加工这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在钛金属复合材料、难熔金属材料、钛丝材等方面有所拓展。这一时期宝鸡民营钛企业数量约3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年产值近1亿元。 二、发展期 (1996年—2000年) 1996年随着前苏联和东欧集团的解体,与前苏联接壤的边境地区口岸贸易激增,大量前苏联军用有色金属原材料被廉价进口到国内。前苏联是世界第一大钛及钛合金生产国,在潜艇、飞机、舰船等军用装备上大量使用钛材。这一时期前苏联的一些军用装备大量被拆解,库存的钛原材料流入黑市。在我国新疆、内蒙、东北等口岸地区,通过走私等手段,大量钛材囤积在口岸黑市中,有时一个库房中钛材就多达几百吨。当时国内对钛缺乏认识,钛材在边境口岸被称为“特殊不锈钢”,最便宜时价格仅为每公斤十多元人民币,而当时钛原材料在国内的价格都在每公斤八十元以上。面对巨大的利润,宝鸡民营企业和个人纷纷前往边境口岸采购钛材料运回宝鸡加工、销售。口岸贸易带动宝鸡民营钛产业数量和产量快速增长,钛材料贸易也同时带动了钛材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批板材改轧、棒材锻造、管材轧制、真空熔炼等企业脱颖而出。 1994年宝鸡民营企业有了第一台自由锻造设备,到1998年锻造设备逐渐增加,吨位也从150吨增大到300吨至1000吨,钛棒材生产全面起步。 1994年以宝鸡虹华厂、宝鸡三立公司、宝鸡钛星公司等为代表的第一批钛丝材生产企业陆续进军钛及难熔金属丝材加工领域。 1993年宝鸡渭滨区朴南钛粉厂成功的为国外铝合金添加剂企业出口钛粉,在渭滨区马营镇地区形成了钛粉生产热潮。马营镇地区涌现出钛粉生产加工企业20多家,年产钛粉500多吨。到1996年形成了以陕西凤翔钛粉厂和宝鸡岐山迈特公司为主的国内钛粉生产基地。 1997年民营企业第一套钛管生产线在宝鸡宝冶钛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诞生,开始生产出民营企业第一批冷轧钛管。 1988年以后,宝鸡民营钛企业开始进军钛复合材领域,初期以钛设备用钛、铜复合挂具为主导产品。到1996年在逐渐掌握爆炸复合关键技术后,爆炸生产出钛/钢复合板。到2000年形成了20多家专业生产企业,6家企业拥有专业爆炸场,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生产加工体系。 1997年,针对宝鸡口岸贸易钛板改轧的需求,宝鸡民营钛企业第一台板材轧机投入生产,生产出第一批冷轧板,现已形成40台套的设备能力。 向第一代钛建设者们致敬!
|